close

如果你曾經和我一樣為馬克思傾倒過,那你應該也聽過一句話:

「20歲的時候相信馬克思,是一種熱情;30歲的時候還相信馬克思,是一種不切實際」

當初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,不禁莞爾一笑,踏入職場幾年的體會讓我讀懂了這句話,但是難到我不能對於不切實際保有幾分偏執嗎?

引述近日當紅的陳柏霖(李大仁)在今週刊專訪裡的一段話:

從小到大,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想過要改變世界,但長大了通常都是被世界改變。我不希望到最後,每天早上起床照鏡子,發現鏡子裡的人,是小時候自己最看不起的那種人,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重複和抄襲,生命中只聞得到錢的味道。

(我好喜歡他,因為我覺得他依然是藍色大門裡那個騎著腳踏車在風中奔馳的男孩,很真誠很清新。)


每過幾年就會出現一部傳達熱血青春的校園片大賣,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就是近年的代表。

我也看了這齣戲(當然,因為我也是刀大的小粉絲),裡面的劇情不一定是每個人共同的記憶,但是看著那些義無反顧的純真、羞澀和執著,男孩女孩口中嚷嚷的笨蛋、幼稚,瞬間我們都被拉進了時光隧道,青春裡的我們,無論成熟與不成熟,都常常說著自己也似懂非懂的話不是嗎,我們想長大,但我們又有一點害怕

偶然間我聽到一群高中女生的對話,其中一個問道:為什麼我看完那些年以後覺得還好,是因為我的高中生活裡面沒有發生那些事情嗎?

我覺得這就是這齣電影的魅力所在,他開啟了一個議題的對話空間:你的青春回憶裡面有笨蛋嗎?你曾經幼稚嗎?如果沒有,那在青春歲月裏,你都在做甚麼?


小時候我們可能都有過夢想,但也從小我們就習慣在重複的軌道裡按部就班的長大,漸漸的夢想的藍圖是依照主流的期待去描繪,青年期那種壯大荒蕪的自我孤獨感,逐漸地被人群喧囂吞噬了,我們每天都聽見好多聲音,說好多話,卻再也沒聽見自己的聲音,和自己說話。


我覺得要做一個有夢想的人很簡單也很不容易,因為現實往往比想像中曲折,然而太年輕的時候又難以理解其中蘊含的智慧。所以要能在人性詭譎的衝撞後,依然堅持初衷是很不容易的,更不要說在試煉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戰鬥力,太多時候不是現實的殘酷擊倒了我們,是我們輸在認真踏實這一步,有句老梗不是說:人生有夢、築夢踏實嗎!由此可見,實踐夢想是要很實際的,大膽做夢,徹底執行。所以選擇沒有夢想的人生可能因此過得比較放鬆,我們為什麼總是不承認。


夢想本來就是盛開在跌跌撞撞的真實生活之上,義無反顧的作夢,痛快的哭然後又痛徹心扉的笑。

 

為什麼突然有這些感觸,因為最近和一些即將要畢業的大學學弟妹們閒聊,發現大家都有這種夢想和現實需求折衝的困擾,這應該是社會新鮮人必經的過程吧,離開了校園覺得夢想真正要起飛了,但是口袋空空,為五斗米折腰的話會不會失去自我呢。其實這都是在考驗我們有多想要成為心目中的那個人,對於夢想有多執著,能多努力。

「有誰告訴你夢想是垂手可得的,垂手可得的東西叫依賴」

寫下你的夢想,分析你和目標之間的差距,具體列出能提升戰鬥力的具體作為和面臨的困境(說穿了就是SWOT分析),然後行動吧!!!

「行動,一切才變得有可能。停滯,一切只剩下發胖。」7.gif  (鼻要鼻要~~)

 


 

A 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.

人不會老去,直到悔恨取代了夢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引自:默劇電影明星 約翰 巴里摩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那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